考古學習網logo
功能輔助區 回首頁設為首頁加入最愛網站導覽 裝飾圖
裝飾圖
::: 【按鍵】考古正流行
【按鍵】考古學習區
臺灣的考古
【按鍵】考古專欄
考古好好玩
【按鍵】考古好朋友
考古討論區
  裝飾圖
裝飾圖 考古學習區   Learning Archaeology
考古在台灣台灣的史前時代
:::
 
臺灣的史前時代  
 
舊時器時代
新時器時代
鐵器時代
裝飾圖


















































裝飾圖
卑南文化喇叭型手環







裝飾圖
花崗山文化甕棺
 
新時器時代

約六、七千年前,另一群人由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帶入了新石器時代文化,學者稱之為大坌坑文化。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臺灣全島(尤其是沿海)及澎湖,以繩紋陶為主要特色。約四千五百年前,以大坌坑文化為基礎,發展出繩紋紅陶文化,但是與大坌坑文化僅略有差異而已。兩者在文化內容上一直維持很高的同質性。

約三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前,臺灣的史前文化展現出繽紛多樣的面貌。文化分化十分顯著,各地史前文化的來源與發展方向並不相同,遺址也急遽增加,從海濱、平原、丘陵到高山都有這一時期的遺址存在。這個時期已有定居的聚落,發展成部落社會,有農耕及畜牧,製作石器的技術越來越進步,也開始有製陶、紡織、編織等工藝。

 
裝飾圖 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間,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大陸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而且是南島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果葉遺址。

   
裝飾圖 細繩紋陶文化
 

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到三千五百年前之間,臺灣的史前文化由大坌文化逐漸演變到另一個階段。考古學者稱為「細繩紋陶文化」或「繩紋紅陶文化」。
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全臺灣各沿海地區,晚期沿河谷向內陸移動。學者按各地區細繩紋陶文化的差異又區分為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陶文化等。陶器表面的細繩紋是它們的共同特徵。生活型態以穀類農業為主,但狩獵及漁撈仍佔重要地位。
代表性遺址在北部有萬里加投遺址;中部有牛罵頭遺址;南部有牛稠子遺址、鳳鼻頭遺址、墾丁遺址;東部有富山遺址;澎湖則有鎖港遺址。

   
裝飾圖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是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流行於臺北盆地的史前文化,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來自大陸東南沿海的另一批移民。當時臺北盆地是個湖泊,人們就住在湖濱較高處,以農業及漁獵為生,並且已懂得栽種稻米。
圓山文化的器物以有肩石斧、有段石錛、大型磨製石鏟及雙口圈足罐最具特色。
代表性的遺址有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土地公山遺址、狗蹄山遺址。

   
裝飾圖 大湖文化
 

大湖文化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分布於大湖臺地和臺南臺地。有的學者依地域性的差異將大湖文化分為「大湖文化相」及「烏山頭文化相」。貝塚和大量使用骨、角、貝器是大湖文化的特色。
大湖文化陶器以紅、黑兩色為主。大湖文化相以紅陶較多,且常有帶狀的波浪紋圍繞在陶器唇口及頸部,而烏山頭文化相則以黑陶佔大多數,且很少有紋飾。
代表性的遺址有大湖遺址、鳳鼻頭遺址、烏山頭遺址。

   
裝飾圖 營埔文化
  營埔文化是臺灣中部地區繼牛罵頭文化之後的「黑陶文化」。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多年前,人們逐漸沿大肚溪和濁水溪河谷向內陸移動,直到現在的埔里盆地和集集附近。
營埔文化的陶器以灰黑色陶罐及陶缽為主,表面常有豐富的紋飾。以羽狀紋、凹弦紋、刺點紋、圓圈紋等為基本圖案,依各種排列組合組構成不同的樣式。這些構圖具有對比調和、平衡對稱的特點,充分表現他們的美感及藝術才能。
代表性的遺址有營埔遺址、大坪頂遺址、洞角遺址、大馬璘遺址、水蛙堀遺址。
   
裝飾圖 鳳鼻頭文化
  主要分布於後勁溪以南到恆春半島南端的海岸。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年前,與大湖文化並存而且有某種程度的交流。陶器類型與大湖文化類似,但仍有許多特色是大湖文化所沒有的。
鳳鼻頭文化的陶器以棕褐色為主,燒製的火候較高,陶質較硬。陶器有紋飾的比例很高,大多是以拍印的方式形成羽狀紋、刺點紋,也有蓆紋及籃紋。彩陶則以紅彩繪成幾何形花紋。
代表性的遺址有鳳鼻頭遺址、桃子園遺址、鵝鑾鼻第二遺址。
   
裝飾圖 卑南文化
  主要分布於花東海岸南段、花東縱谷及臺東平原。極盛的年代大約在三千五百到二千年前,與麒麟文化並存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卑南文化的遺物種類繁多,除了石柱、石板棺、石梯、石臼等大型遺物,還有各式陶器、石器及玉器,精緻的玉器或陶罐通常做為陪葬品。卑南文化的農業及狩獵相當發達,已有某種程度的社會階級和社會組織。
必須要說明的是:卑南文化與卑南族文化完全不同,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兩者的關係。
代表性的遺址有卑南遺址、富山遺址、加路蘭遺址、老番社遺址、三和遺址、掃叭遺址、公埔遺址。
   
裝飾圖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中段的山麓。最大的特色是「巨石」,其中包括單石、岩棺、石壁、石輪等類型,因此又稱為「巨石文化」。  麒麟文化的年代與卑南文化相近,距今約三千年前左右。
這些加工過的巨石可能和祭祀活動有關。這種巨石的特色,在臺灣其他地區都不曾出現,它的淵源可能與中南半島的巨石文化有關。
代表性的遺址有都蘭遺址、泰源遺址、麻竹嶺遺址、麒麟遺址、白守蓮遺址、白桑安遺址、忠勇遺址、膽曼遺址。
   
裝飾圖 花岡山文化
  花岡山文化分布於臺灣東海岸的北段,又稱為「大坑文化」。某些器物特徵及製作方式採借自臺灣北部的圓山文化,但是某些文化內涵也和卑南文化及麒麟文化相似。
從文化內容及地理位置來看,它代表了新石器時代臺灣東部及北部的交流。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在表面塗有紅彩,大型的陶製甕棺是花岡山文化在東海岸地區迥異於其他文化的主要特色。
代表性的遺址有花岡山遺址、嶺頂遺址、大坑遺址、鹽寮遺址。
 
 
top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聯絡我們